春分至,萬物生。
這是一個氣象萬新的春天。正月初七兔年首個工作日,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對高質量發展再動員再部署;2月13日,廣東召開省委農村工作會議暨全面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動員大會,全面振興縣鎮村。
這是一個茶香四溢的春天。山地丘陵間茶樹漸次蘇醒,廣東133.9萬畝茶園即將迎來全面開采;廣州芳村茶葉市場恢復繁忙,一箱箱茶葉在這里打包裝箱,發往全國各地;茶山花開,露營走俏,采茶制茶體驗預約火爆,全省茶文旅迎來加長版旺季。
南粵大地處處煥發生機,時代號角時時催人奮進。疫情結束后的首個春茶季,在各級農業主管部門統籌指導下,各地精準化管理服務以及科技助力下,全省生態茶園建設持續推進,茶葉生產提質增效,茶葉消費穩步增長,茶葉鏈條不斷延伸,一幅浸潤著幽幽茶香的藍圖正在擘畫,廣東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茶經”正在續寫。
回眸過去,廣東茶葉強底氣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站在歷史發展新起點,廣東錨定高質量發展,把茶產業當作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抓手,積極探索從茶葉大省到茶葉強省的廣東路徑。
領風氣之先,立時代潮頭,廣東自有底氣。
廣東茶葉產銷歷史悠久、六大茶類齊全、區域特色鮮明、茶文化源遠流長。廣東也是全國最大的茶葉消費市場、流通重地:茶葉消費全國第一,25萬噸/年,占全國十分之一;茶葉流通全國第一,年流通量近600億元、約占全國的1/5。
近年來,廣東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和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將發展茶葉等特色產業作為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
搭建產業平臺。2018年,成立全國首個省級茶產業聯盟——廣東茶產業聯盟,打造廣東省茶產業發展重要平臺。連續舉辦四屆廣東茶葉產業大會,建設21個茶葉現代農業產業園,312個茶葉專業鎮村,培育茶類區域品牌30個,培育名牌產品179個。
優化產業集群。在廣東的茶葉版圖中,集群化發展特色明顯,形成了以潮州、梅州為主產區的單叢烏龍茶,以清遠、韶關、河源為主產區的特色紅茶,以梅州、河源、湛江等為主產區的大葉種綠茶,以江門新會為主產區的特色柑普茶、柑紅茶等優勢產業集群。
強化科技支撐。廣東茶產業科研、教學力量雄厚,建設了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種類最齊全的茶樹活體“基因庫”,收集國內外茶樹種質資源1800多份。育成國家級良種11個、省級良種10個,獲國家植物新品種權5個。實現了茶園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突破;制定了廣東生態茶園建設規范、廣東茶園生態管理技術良好規范等10多項標準,獲授權專利20項。
幅射帶動增收。連續啟動4批次廣東生態茶園認定工作,168家經營主體獲得認定,帶動茶園面積超30萬畝,并從單個茶園向園區和區域發展,試點創建4個以縣鎮或園區為單位的區域生態茶園建設。2021年全省茶園平均產值達13214.37元/畝,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支撐。
站在當下,廣東茶人拼干勁
人勤春早,時不我待。沒有捷徑,唯有實干。
潮州市潮安區鳳凰鎮烏崠村,茶農穿梭于生長在海拔1000米古茶樹間,檢查茶樹長勢,“剛剛抽芽,高山茶要到4月中旬才開始摘?!贝饲?,潮州市農業農村局發布《致全市茶企茶農的一封公開信》,呼吁全市茶農茶企堅持綠色發展要求,全面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兩個替代”行動,從源頭確保鮮葉質量安全。
在英德紅茶中央加工技術工程中心,全國第一條“英紅九號紅條茶智能化生產線”——英九莊園中央智能茶廠內,負責人正在檢查生產設備,“在這里,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工序,我們都把它量化出來,實現全程智能化、連續化、自動化和清潔化生產的同時,也保證了我們出品的英德紅茶的穩定品質和風味?!?/p>
“下周降雨多,韶關、清遠等地茶園需注意及時排澇”“天氣晴燥需注意茶園灌溉”“天氣回暖有利茶芽萌發,需關注茶園病蟲害”……國家茶葉產業技術體系栽培生理與生態崗位科學家、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黎健龍化身天氣專員,聯合南方農村報推出“廣東茶葉生產預報”,根據天氣預報給出每周的生產指導意見,為廣東春茶季保駕護航。
在全國最大的茶葉交易市場,為引導誠信合法經營、規范市場交易行為、加強行業自律,廣州芳村茶葉商圈舉辦《茶葉交易框架協議》交流座談會。隨后,廣東省茶業商會、廣州茶業協會、廣州市荔灣區南方茶葉商會聯合發出倡議書,呼吁各大商家誠信經營,打造安全穩定交易環境,促進茶葉市場良好地、健康發展,增強消費者信心。
從政府到企業,從市場到個人,廣東茶界上下攢足勁,扎實邁步。每個人都是基石,筑就了廣東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每個人都是浪花,匯成了廣東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浩蕩大潮。
立足全局,廣東茶業續華章
“南嶺茶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 這是唐代茶圣陸羽在《茶經》中對廣東茶的記載。新征程新使命,在新“茶經”中,廣東茶人將如何續寫?
完善體系,推進標準化——
在國家標準化戰略的推動下,當前廣東已初步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茶葉標準化技術體系,但由于起步晚,加之受茶葉品類多、季節性強等因素影響,導致標準制定仍需持續深耕?!拔磥響獓@產業標準化、經營規?;?、統一大市場的路徑來發力,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敝袊枞~流通協會會長、全國茶葉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慶表示。
創新驅動,打造好產品——
誕生了小青柑的江門,也孵化了喜茶等品牌,不斷豐富著新式茶飲消費市場。陳皮茶、簕菜茶、桔普茶等創新保健茶飲在鄉村振興中迸發新活力,帶動當地老百姓增收致富。創新產品,茶文旅不得不提。云浮市新興縣象窩山,是接受茶文化、禪文化熏陶的好去處;梅州市梅縣區的雁南飛茶田,沉浸式的茶消費方式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新業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英德積慶里茶業有限公司的私家茶園計劃正在讓認養茶樹成為時尚。
塑造品牌,提升競爭力——
地方政府培育發展地區龍頭企業和區域品牌,加快推進現代茶業發展,完善當地茶葉生產管理體系,扶持龍頭企業發展和培育品牌。鶴山紅茶文化節、鳳凰單叢茶文化旅游節、豐順高山茶文化節、仁化白毛茶開采節、韶關茶文化節、開平茶開茶節……廣東用一場場茶事活動探索引領當地茶葉品牌走出去之路,擦亮著一個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
弘揚文化,講好茶故事——
茶文化與茶產業是車之雙輪,鳥之雙翼。廣東特色的茶道、茶藝培訓,正在讓潮州工夫茶、廣府早茶、客家擂茶不斷發揚光大。國際茶日“大使品茶”廣東專場、包括潮州工夫茶藝在內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廣東茶故事正在讓世界通過小小的茶葉觸摸嶺南文化的脈搏。
發軔于云貴高原烏蒙山系的珠江,流經六省穿越五嶺匯入南海,奔騰而來浩蕩而去,造就了廣東人開放與包容的性格,開拓與進取的品格。
從春天出發,一刻也不耽擱。廣東茶人正以守正創新的精神,以磅礴的底氣、鏗鏘的決心、必勝的信心,續寫廣東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