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至18日,由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廣東省鄉村振興局主辦的“粵美鄉村——文化新舞臺”廣東省鄉村文化活動年啟動儀式在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舉辦,正式發布《“粵美鄉村——文化新舞臺”廣東省鄉村文化活動年工作方案》,方案包括13項重點活動,整體活動將貫穿2023年全年。
據介紹,“粵美鄉村——文化新舞臺”廣東省鄉村文化活動年系列活動將圍繞“大地歡歌”全國鄉村文化年活動主題,以“粵美鄉村—四季村晚”“群星耀南粵”惠民巡演、“農業文化遺產展示”等活動為引導,推出“書潤鄉村”“廣東有戲—戲曲進鄉村”“藝美鄉村文化社團”“粵美鄉村—文化指導員”等項目,組織優秀文化產品與服務進鄉村、下基層,扶持帶動各地因地制宜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系列群眾文化活動,鼓勵引導農民群眾自辦文化活動,樹立鄉村文化志愿者典型,推動優質文化產品下鄉惠民,豐富鄉村公共文化供給,展示鄉村文化振興成果。
17日晚,作為廣東省鄉村文化活動年重點活動之一,“群星耀南粵”廣東省優秀群眾文藝作品暨文旅志愿鄉村行惠民巡演在連南順德文化廣場舉行?;顒釉诔錆M瑤族特色的國家級非遺項目《耍歌堂》中拉開帷幕,隨后《中國龍》《稻田魚香》《鳳韻大鼓》《八排瑤》等9個精選節目逐一上演,現場氣氛熱烈。演職人員通過聲樂、舞蹈、曲藝等多種形式為群眾奉上一場文化盛宴,帶領群眾沉浸式感受魅力連南,展示鄉村振興建設的新成果。
17日至18日期間,來自全省各地市文廣旅體局、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的領導嘉賓參加了公共文化服務與鄉村振興調研活動,前往金坑鄉村振興館、油嶺民俗瑤寨、廣東瑤族博物館等地調研鄉村振興項目、文旅融合示范點以及公共文化服務設施。
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趙紅表示,近年來,廣東省高度重視鄉村文化建設工作,陸續建成了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廣泛開展多項省級群眾文化品牌活動、文化惠民工程,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有序推進,特色文化產業和鄉村旅游蓬勃發展。各地市要以鄉村文化年為工作抓手,聚合鄉村資源,激發振興活力,積極組織開展具有本地特色的鄉村文化活動,將鄉村文化活動年做出實效,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展現文化新擔當。
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督查專員李冠強表示,“粵美鄉村——文化新舞臺”廣東省鄉村文化活動年是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全面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生動體現,也是貫徹落實“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有益探索。希望各地市以開展“文化活動年”為契機,搶抓鄉村產業、鄉村文化發展機遇,推動鄉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培育文明鄉風,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凝聚高質量推進廣東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
13項重點活動覆蓋2023年全年
↓↓↓
1、“粵美鄉村——文化新舞臺”廣東省鄉村文化活動年啟動儀式。
2、“群星耀南粵”廣東省優秀群眾文藝作品暨文旅志愿鄉村行惠民巡演。組織群星獎和廣東省群眾藝術花會獲獎優秀群眾文藝作品深入鄉村實施惠民演出,組織文化和旅游志愿者走進鄉村,開展惠民巡演。
3、“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交流展示。開展區域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交流活動,組織廣東省“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和“廣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參加,展示建設成果,推動“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建設與發展。
4、“粵美鄉村—四季村晚”活動。組織各地市結合傳統節日、四季時令開展春、夏、秋、冬“四季村晚”活動,遴選連續多年開展村晚、品牌效應好的地區作為廣東省“四季村晚”示范展示點,并推薦參加全國“四季村晚”示范展示點遴選。
5、“廣東有戲—戲曲進鄉村”活動。組織戲曲藝術表演團隊進鄉村演出,開展戲曲鑒賞、知識講座等活動,傳播和普及戲曲藝術。
6、農業文化遺產展示活動。組織申報第七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組織農業文化遺產地結合農時、節氣,開展特色農耕民俗文化活動,多渠道、全媒體宣傳展示農耕智慧,弘揚展現農耕風采。
7、“一縣一品”特色文化典型案例征集活動。深入挖掘各地獨特的文化資源,征集具有區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典型案例。鼓勵建設線上數字館、線下體驗館、移動文化館,推動鄉村特色文化和歷史文化數字化。
8、組織“鄉村文化集市”活動。鼓勵各地定期或不定期舉辦“鄉村文化集市”,打造集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非遺文化、飲食文化等鄉村文化活動為一體的鄉村文化活動平臺,促進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9、“書潤鄉村”閱讀活動。省內各級公共圖書館聯動鄉村中小學學校,持續開展“書香暖山區”援建愛心閱覽室文化志愿服務,組織開展新時代鄉村閱讀推廣活動,舉辦“書潤鄉村”閱讀創作大賽;依托各地市級公共圖書館捐贈換書中心,共建書香校園。
10、“藝美鄉村”文化社團。實施“藝美鄉村”文化社團幫扶計劃,扶持100支群眾自建文藝團隊,建設一批有活力、有技藝、有影響,深受農村群眾喜愛的群眾自建文藝團隊。
11、“粵美鄉村—文化指導員”。選拔100名鄉村“粵美鄉村——文化指導員”,組織“文化指導員”走進鎮村對鄉村自建文藝團隊和基層文藝骨干進行面對面、手把手培訓和授課,幫助群眾文藝團隊建設。
12、鄉村流動博物館活動。利用廣東省流動博物館平臺完善以需定供的菜單式普惠展覽,送200場展覽到基層和鄉村。
13、鄉村紅色文旅活動。將有條件的鄉村紅色遺跡遺址納入廣東省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使鄉村紅色遺跡遺址得到有效保護和科學利用,進一步拓展紅色文化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